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你老了嗎?

文 / 鄭春鴻

  當一個人開始感到學習新的事物是一件苦事時,沒錯,朋友!這就是表示你已經老了。你見過青少年在小小的手機上,健「指」如飛地撥打簡訊;而你也趕時髦在最大的4.7吋手機上用起多點觸控螢幕,卻顯得笨拙而狼狽嗎?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幾乎完全拒看院線新拍的電影呢?偶爾看了一兩部新片,卻赫然發現自己老跟不上字幕,仔細一想,承認這不是電影故意找你麻煩,而是自己的生理節奏已經和現代節奏脫節了。
  你已經多久沒有從頭到尾讀完一篇超過5,000字的文章了?如果超過一年,那麼你大概已經很久沒有體力與耐心仔細地去探究一個事情的始末了;而如果你已經超過一年沒有讀完一篇5,000字以上的小說,那麼外人可能已經無法在你的身上再看到理想的光彩了。是什麼促使你不再閱讀呢?尤其是閱讀文學呢?不是失去興趣,而是你已經看不懂現代文學了,那種拼貼、跳接、意象的筆意,使你有一種被拒於門外的羞辱。而事實是你在理解現代情感的能力上,血脈裡的膽固醇太多了,塞住了,因為你老了。
  老人之所以會寂寞是註定的,包括許多被標舉為「智慧老人」的少數德高望重者,似乎如果不公開「罵人」,也已經無力再吸引社會的目光了;而且不罵則已,一罵起人,卻又更顯出老氣。
  做一個老人真的就這麼收放兩難,這麼沒有市場嗎?也不見得。
  人一到老,智力已經不能增長,慧力倒還有發展的空間。中國人常說的「智慧」是個疊字,指的偏於「慧力」;無慧之智,只是徒具匠氣,絕非「智慧」的指稱。托爾斯泰說;「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人的一生,大約到50歲都可能還在紮燈籠,差別只在於有的紮的燈籠小;有的紮的燈籠大;有的紮的燈籠漂亮;有的紮的燈籠很平常。過了50歲之後,大家就好像在夜裡提燈遊行一樣,大家已經不再像年輕的時候,比誰的燈籠大,比誰的燈籠漂亮;而是看誰的燈籠亮了。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老人,在夜裡提燈遊行的隊伍裡,拼命地敲鑼打鼓,嚷喊說自己的燈籠有多大、有多漂亮,但是眾人卻看不太出來,因為他提的燈籠不是沒有芯,沒有亮光;就是光太小顯不出燈籠之美。
  要怎樣點燃智慧的燈籠呢?法國作家雨果的意見可供參考。他說;「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應在其中。」數字可以視為理性之美;字母可以視為感性之美;至於音符的亮光最大,它代表的是超越之美。
  倘若你沒有把握擁有這三把鑰匙,或其中一把,怎麼辦呢?我好意指點你,旁門左道還有一把「萬能鑰匙」,那就是「謙虛」。年輕人會告訴你,人老不可悲,那老了又愛吹牛的人,任誰都受不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