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用愛與希望平衡痛苦


文 / 林彥妤﹙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自古以來,人皆有許多嘗試控制外界的企圖符合自己的預期。如希臘神話中Procrustead故事:Procrustead強盜狀似好客強拉旅人入內,而後把逮到的旅人硬綁在他的一張鐵床上。若旅人的手腳比床鋪的長度長,他硬將旅人的手腳切斷;若旅人的手腳比床鋪的長度短,他硬拉旅人的手腳長以符合床鋪的長度。當然其結果是血淋淋的。這神話的寓意是人們常試著自己的生活與自己的預設來一致。現今科技如遠距醫療機器人都可做醫療偵測,更加強這樣的氛圍。然而,面對癌症,似乎又把一度潛抑成功的失去掌控之不確定感全盤烘出?
  這時運用「全有或全無」法則就像超強吸塵器渾沌狀態的不確定感弄得乾淨俐落,一切似乎又恢復原來的井然有序。因此,抗癌偏方業者只要吃了鐵鎚硬了心,舉幾個夠炫案例宣告100%療效,則業績一定很亮麗。好心疼您的親朋密友也不喜歡一直懸掛著您的五年存活率是多少,「我要確定100%! 而且就在現在!」因此強勢說服您試各式各樣的處方和古怪的療法,就如連尿不喝都像您選擇自殺一般,其實他們只是希望您可以活著。
  滿遺憾如身為醫師的Bernie Siegel應夠清楚癌症治療具有高度的個人化特性, 每一位癌症病患都面對獨一無二的治療與挑戰。在1988他出版Love Medicine, and Miracles(中譯版《愛、醫療、奇蹟》, 在錄音帶尤其明顯)難跳脫強勢推銷的舉例方式。提醒病人保持「希望與目標」和正向情緒狀態是好的,但說如此就會遠離疾病,徒增病人壓力與自責。疼痛與對疾病擔心常引發病患無力感,然後推斷病人求生意志不強是無法痊癒的原因,無非強人所難,有誰能隨時做得到?
  又如他的「希望與目標」守則真的仍100%阻斷癌細胞擴散嗎?如蘭迪‧ 鮑許教授 (Randy Pausch, 紐約時報暢銷書「最後的演講」作者) 少有人像他既有理想又有實踐理想的能力吧!癌末時,他不忘鼓勵後進且到國會爭取胰臟癌防治。鮑許教授是有志尚未盡,但他比醫師預測多活半年而不是如Siegel醫師所宣稱照他的「希望與目標」守則,癌症就拜拜。
  然而,人除了需要擁有掌握感,其實更渴望親密感。但因親密感需另一人配合,因此不像掌握感可以自給自足而易被忽略。如拼命三郎型抗癌之病人和家屬,即使體能的耗竭仍力抗到底,抱持做(控制)些什麼,總比坐以待斃好些?最後當療效未如預期時,可能後悔讓已逝去家人的人生盡程都花在殲滅癌細胞奮戰中,無生活品質可言且加速死亡來臨, 家人也都無心享受親人的同在。
  有智慧的美籍台灣媳婦- -喬安娜 (倪安寧,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親身經歷的智慧頗耐人尋味,分享給病人與家屬參考。喬安娜曾嫻熟化危機為轉機。當二女兒的重度聽損,她鍥而不捨搜遍全球醫療資訊,終於找到「聽覺口語法」。因此不只領女兒進入有聲的世界,也因推廣這學習法,使台灣聽損兒能說話。
  當她發現自己得乳癌時,也曾經想逃。但沒辦法逃,她又開始透過因自身的磨難去關懷其他人的苦痛的企畫--捐贈兩輛子宮頸抹片檢查巡迴車,希望更多婦女為自己的健康把關。然而,她的醫生說身體的體能已無法負荷積極性治療,這位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創意教育家,在她有生最後一次的Valentine's Day (示愛之日,中譯為情人節較狹義) 寫給她女兒的信中,除了提醒她女兒她對她們的愛,強調生命雖有限,對生命的愛卻是可存留至永恆。喬安娜對不同壓力性質有對應因應方式。
  如心理適應大師--Lazarus, R.S., & Folkman, S., 在他們的壓力與因應(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1984)之重要觀念:因壓力性質不同適時地調整因應方式。若是壓力源是可以改變,當然是過河架橋,水來土掩,主動解決再次尋回平衡(problem-directed coping)。若壓力源無法改變,內心保有愛有光明的思想是較切合實際安適的回應之道 (emotion-focused coping)。
  鮮有人知近代護理學之母─南丁格爾也是老字號的病人。1856年從克里米亞戰爭回來後直到她去世約五十多年,她身體常不好,需臥床保持體力。她家的富有與可以運用的醫療資源依然不能使她免於生病的苦痛。但她卻悟出─對別人生命最大的鼓舞,不是來自自己的成功與歡欣,而是自己長期在窒息的困境中的掙扎。
  或許現在的您得知不好的檢驗結果,簡直是晴天霹靂徹底將您擊潰?病痛使您躺在醫院或是臥病在家?或治療無所進展,心想說:「有什麼用?什麼都不會改變?」 即使外在無法改變或做什麼,您內心保有愛和希望的態度就能鼓舞許多在不同苦難中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